人生倒计时
- 今日已经过去小时
- 这周已经过去天
- 本月已经过去天
- 今年已经过去个月
热评文章
敬畏虔诚是什么意思啊
敬畏虔诚的态度是一zhǒng对神圣、尊崇事物的态度,表现为倾听、谦逊、恭敬、诚实等。
这zhǒng态度常常体现在宗教信仰、传统礼仪、历史文化等方面。
敬畏虔诚的人会以一zhǒng谦虚、尊重、虔诚的方式面对他们所崇拜的对象,而不是轻率、傲慢或亵渎。
这zhǒng态度不仅表现为言语和行为上的表现,更深层的是一zhǒng内心的态度和意识形态,一zhǒng对生命和世界的敬畏和珍视。
天的降命由人的道德决定,必须敬谨地实行后天的修养,才能"定命"
孔子说:&34;(〈论语·季氏》。
这里的&34;字,朱熹释为严惮&34;害怕&34;敬畏&34;天命&34;自身&34;畏&34;敬&34;敬&34;君子有三畏&34;畏&34;敬畏&34;畏&34;敬&34;敬&34;临事而惧&34;敬&34;定命&34;天作孽,犹可违;自作孽,不可逭&34;君子有三畏&34;畏&34;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,与曰月合其明,与四时合其序,与鬼神合其吉凶。&34;天命&34;迅雷风烈必变&34;予所否者,天厌之!天厌之!&34;,并发誓:&34;
他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经得起天的检验,不惧天谴,敢于对天发誓。
《论语·述而》记载:
子疾病,子路请祷。子曰:&34;子路对曰:&39;祷尔于上下神祇。&34;子曰:&34;
孔子病重,子路请求祈祷。
孔子说:&34;《论语集释》引注:
&34;
朱熹注说:
&34;临时抱佛脚&34;(《论语八倩》。
孔子实际上是告诉子路:祈祷不在乎世俗的形式,修德行善才是最好的祈祷。
孔子所说的&34;虽保留了先前人们赋予&34;的那份神圣感,但&34;的内涵已经主要不在于某zhǒng至上权威的意旨,而在于一zhǒng至高的系着&34;、&34;价值的公义的境地。无论是&34;,还是所谓&34;,其&34;都关联着&34;而&34;的价值取向。
《论语·子罕》记载:
子疾病,子路使门人为臣。病间,曰:&34;
孔子病得厉害,子路指使门人以&34;的身份准备治丧。
孔子稍好些,知道了这事,责备子路说:&39;臣&34;敬畏上天就是敬畏生命,把世界上的事物当作上天的子孙一样关心和照顾。如果儒家的&39;看上去过分谨慎和克制,并且因此卓尔不群的话,那是因为儒家更关心生命。&34;乐天知命,故不忧。&34;其为人也,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云尔&34;其生命,其年岁,其人,即全在其志学好学至道乐道之无尽向往无尽追求中。&34;不怨天,不尤人,下学而上达,知我者其天乎!&34;下学,学人事。上达,达天命。我既学人事,人事有否有泰,故不尤人。上达天命,天命有穷有通,故我不怨天也。&34;天人之分&34;敦于反己&34;竹简虽然强调天对个人际遇的影响,但并没有因此取消人的地位和作用,相反,正是通过天、人的区分甚至对立,才使人的主体xìng得以张扬,显现出人之为人的无上价值和尊严。&34;《诗》云匪览匪虎,率彼矿野&34;三位弟子给出了不同的回答。
子路说:&34;
孔子显然不满意他的回答:&34;
子贡的回答是这样的:&34;孔子不能苟同:
&34;
颜渊最后入见,回答说:夫子之道至大,故天下莫能容。虽然,夫子推而行之,不容何病,不容然后见君子!夫道之不修也,是吾丑也。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,是有国者之丑也。不容何病,不容然后见君子!
这个回答深得孔子之心,他欣然而笑:&34;
荀子有言:&34;(《荀·子荣辱》。
君子所忧,不是穷达祸福,而是&34;(《论语·述而》。修德命,&34;(《论语·宪问》;安禄命,&34;《庄子人间世》,这是君子所乐。
处在天命观发生变化的春秋末期,孔子的天命观蕴含了多zhǒng发展的可能xìng。
孟子强调了其主观的一面,主张&34;:&34;
《孟子·尽心上》)这与孔子对天的看法有所不同:在孔子那里,天与人并非处于同一层次的存在,孔子也追求天人合一,但他的天人合一是以天人二分为前提的,天在存在的境界上是高于人的,天人合一只是终极理想,人与天的分野是永远存在的。孟子也讲天和天命,但在他的jīng神世界里,我们已找不到孔子式的对于一个神圣者的拳拳眷注和敬畏,在孟子那里天成了一个主观的预设,他将天心xìng化和义理化了。孔子信赖的是天,孟子依靠的却是人的xìng了。
荀子强调天命客观的一面,把天看作无意志的自然,&34;(《荀子·天论》;天自有其运行规律,不因人的好坏而改变。他提出&34;,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xìng,对天命加以认识和运用。他说:
&34;(《荀子·天论》)
声明: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,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。 E-MAIL:admin@bb1314.com